出伏六不犯,一年病不沾(老祖宗的忠告)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4:23 点击次数:103
图片
作者 :儒风君
常言道:“立秋二庚便出伏。” 立秋节气后的第二个庚日,正式出伏。 8月24日,今年40天的超长三伏终于行至尾声。 虽暑气渐消,温度渐降,但夏秋之交,热气仍在,秋燥又起。 时至秋分的一个月内,亦是一年之中气温波动大且频繁的时段。 俗话说,“出伏六不犯,一年病不沾”,出伏后,以下6件事千万别做,以防身体不适!1
忌温差不防 民谚有云:“早上冷飕飕,中午热死牛。” 虽然已经出伏,但气温仍高,白日常有烈日当空。 可清晨和夜间,秋风一起,温度又随之下降,让人防不胜防。 因此,一定要预防温差过大给身体带来的考验,提前做好准备。 一是别太早晨练,否则寒气侵袭,既容易伤风感冒,也会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。 二是别太早添衣,天冷时可适度增添衣物,但护好关键部位之余,更应适度“秋冻”,提高身体抗寒力,以顺利过秋冬。图片
2
忌喝水不多 《说文解字》有言:“燥,干也。” 出伏后,降水减少,秋风一起,江湖水浅,草木枯黄,燥气当令。 入侵人体,燥邪致病,容易产生口干舌燥、咳嗽咽痛、皮肤干痒等症状。 且燥气最是伤肺,让人津液受损,气机不畅,给身体埋下病根。 古人讲,燥则润之,对付秋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便是多喝水。 若是喝水太少,体内水分不饱和,秋燥愈发肆虐,引起百般不适。 “朝朝盐水,晚晚蜜汤”,此时晨起后喝杯淡盐水,晚上喝杯蜂蜜水,对身体大有裨益。 工作生活之余,也要常喝白开水,少量多次为宜,每日1500ml左右最佳,不仅能防秋燥伤身,亦可提高代谢,增强体质。3
忌空调不停 杨万里《秋暑三首》诗云:“一夜凉风吹欲尽,半轮晓日唤将回。” 即便出伏,秋老虎余威犹在,天气燥热,心情亦是烦躁。 很多人图一时凉爽,喜欢整日整夜开空调,以纳凉降温。 但空调不停地吹,寒凉之气会侵袭人的经络关节、五脏六腑,导致伤风感冒、腰肩疼痛。 所以,切忌盲目贪凉,空调最好定时开放,温度不宜过低,避免直吹,盖好被子,才能在降温祛暑的同时,预防空调病。 此外,保持心境平和,心若安定有静气,便可自然凉。4
忌通风不勤 白居易写:“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。” 初秋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节,天朗气清,凉风习习。 平日里,应尽量多开窗通风,使得空气流动,涤荡暑热湿浊之气。 若是经常紧闭门窗,室内湿度大,空气质量差,居住其中难免受影响。 况且还会滋生异味和细菌,容易导致情绪低落、食欲不振,甚至呼吸道感染。 晨起后和睡觉前都可适当通风,但大风大雨天气,空气污染物扩散,则不宜通风。图片
5
忌进补不分 古语有云:“入秋三分虚,进补正当时。” 三伏天暑气蒸腾,高温难耐,身体出汗多、消耗大。 一出伏,大多数人都忙着贴秋膘,来弥补长夏的亏空。 可凡事有度,过则为灾,若是不分体质、不分轻重进补,反倒有害。 比如整日大鱼大肉,或是随意吃保健品,会给肠胃增添负担,还会损了根基。 初秋应平补,多吃酸味涩味食物,如柚子、山楂、柿子等,收敛肺气,补益津液。 还可以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银耳、百合、蜂蜜等,滋阴润燥,增强免疫。 如果体虚症状明显,也可以及时就医,听从医嘱,科学进补,才是明智之选。6
忌暑湿不除 中医向来有“秋来伏不去,祛湿护脾胃”的说法。 哪怕三伏已过,但初秋换季之时天气免不了湿热交替。 再加上经过长夏的消耗,暑湿困脾,当下除了防燥,亦要除湿。 否则,免不了脾胃功能减弱,运化受阻,出现消化不良、腹泻腹痛的症状。 湿气过重,还会加重秋乏的症状,身体沉重,精神疲乏,影响工作和生活。 而且秋伤于湿,冬必咳嗽,湿气不除,便会在冬日诱发诸多病痛。 因此,除暑湿之气,当为初秋养生的重中之重。 饮食上,忌冷饮生食,以健脾利湿的食物为主,如薏米、山药、红豆等。 睡觉前,可以用热水泡脚,通经活络之余,亦有助于将湿气排出体外。 初秋风光正好,时常外出游玩,登高赏秋,有氧运动微微出汗,除了愉悦心情,对祛湿也大有裨益。文末点亮在看,鼓励下儒风君!3秒加星标,儒风大家抢先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